资料图:图为正在发射“标准”-2防空导弹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海军的F-124型“萨克森”级护卫舰首舰“萨克森”号(FGS Sachsen F219)。该级舰共建造3艘,装备有4座8单元MK-41垂发系统,满载排水量5960吨。(拖拽图片可查看原图)
(科技日报7月4日报道)F-125型“巴登·符腾堡”级(Baden-Württemberg-class)护卫舰一直被德国军队寄以厚望,但其首舰刚被接收就被发现一堆“bug”,导致被买家差评退货、回厂返工了。然而就在近日,一艘德国的F-124型多用途护卫舰发射的导弹把自己烤焦了,真是祸不单行!
德国的工匠精神向来以严谨细致、精雕细刻著称。网友们不禁感慨——难道是被印度附体了?这艘连自己都炸的德国F-124型“萨克森”级(Sachsen-class)护卫舰当时正在挪威海岸附近航行,在进行导弹发射演习时遭遇了爆炸事故。一枚“标准-2”型舰空导弹从舰桥前的垂直发射装置(VLS)中发射,但未能成功点火起飞,而是在发射装置中燃烧,并发生了爆炸。垂直发射装置和周围的甲板、舰桥都因火灾受损,两名舰员受轻伤。虽然通用垂发装置彻底报废,但侥幸的是这枚导弹的战斗部没有殉爆,保住了德意志海军的一丢丢颜面。该护卫舰随后驶往挪威哈尔斯塔,并进行调查和评估。
目前,德国海军具有垂直发射系统装置的水面战舰并不多,只有4艘安装了16单元MK-41的F-123型,3艘搭载了32单元MK-41的F-124型,以及计划建造4艘安装16单元MK-41的的F-125型,而F-125型的首舰就遭遇了差评退货。从垂直发射系统单元数量上来看,韩国一艘“世宗大王”级(KDX-3)"宙斯盾"舰就能顶得上好几艘德国军舰,德国水面舰艇作战水平也与靠宙斯盾加持的韩国军舰差距明显。
德国和韩国从某方面上看同病相怜,那就是都被美国“标准-2”舰空导弹伤害过。韩国先是在2010年的“环太平洋”联合军演中,发射了1枚该型导弹未能击中目标。随后的2012年,韩国驱逐舰发射的2枚导弹又未能击中目标,最后韩国终于不淡定了,要向美国索赔。美国说超质保期了,韩国一脸委屈地说我刚买了一年,美国最后表示除非韩国支付每枚导弹54万美元的额外费用,不然就不提供补偿。先交钱再领钱,说不定还入不敷出,真是把韩国给气得够呛。
在此次德国军舰事故中,“标准-2”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在“Mk-41”垂直发射系统贮运箱内燃烧,消防系统随即启动,防止了火势对弹箱内其他导弹的破坏,否则有可能引起连环爆炸,后果不堪设想。这里就探讨一下垂直方式系统种类及其安全防护技术。
垂直发射概念由来已久,二战末期德国就曾经在潜艇拖引的水下发射箱中垂直发射过V-2改良型导弹。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射方式分为两类:一类为热发射, 另一类为冷发射。前者是指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在其贮运箱内点火, 依靠导弹自己的推力推出贮运箱升空,导弹尾焰燃气通过发射装置的烟道排出。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垂直发射装置多属于此类, 比如美国的Mk-41系统、以色列的“巴拉克”(Barak)系统、欧洲的“海狼”(Sea-Wolf)系统和“席尔瓦”(Sylver)系统。
资料图:图为中国海军052C型导弹驱逐舰冷发射红旗-9舰空导弹的画面。(拖拽图片可查看原图)
冷发射又称外力发射, 就是靠外力将导弹弹射出去,离开贮运箱升空到一定高度后,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再点火。其本质上就是贮运箱内燃气发生器被激活,然后膨胀的气体推动活塞系统将导弹弹射出去。俄罗斯的“SA-N-6”和我国的“HHQ-9”等都采用该方式。
针对两种发射方式的安全防护:热发射系统装有喷淋降温装置,当导弹发生意外点火时, 如果导弹能“顶出”贮运箱则还它自由,如果导弹已经把自己困在贮运箱里面了,则采用喷淋冷却降温措施。在几次俄罗斯S-300的发射事故中,导弹被推出后未点火成功,落下后将导弹发射车烧毁,如果发生在舰艇上后果不堪设想。为此舰艇上的导弹贮运/发射箱一般向外舷倾斜(5°左右),导弹未点火掉下来砸不到舰艇。
冷发射遇到意外点火则简单粗暴,直接推出发射筒就好。为解决哑弹点火失败砸下来的问题,冷发射装置一般采用倾角发射方案,导弹沿着一定外倾角度的轨道推出,到达点火高度后不管打不打着火,自由落体后会砸向舰船以外的区域。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还要讲究通用化、模块化设计,即共架发射,实现用同一发射系统贮存和发射多种不同用途的导弹(防空、反舰、反潜和对岸攻击)。同时整个系统模块化,可以适应安装在大小不同的舰艇上。
回顾德国这次事故,不幸中也有万幸,毕竟尚未引起导弹战斗部及邻近弹位的导弹连环爆炸,这得益于MK-41垂发系统上成熟的燃气排导系统及自动喷淋降温系统,否则德国军舰就要悲剧了。